共生需求
内在环境-内在自己-②-外在自己-外在环境
内在环境-内在自己-①-外在自己-外在环境
①自我 ,自我连接不上内在自己,外在自己,内在环境,外在环境(像孤魂野鬼,需要把②的自我来代替①连接)
②他人:个体对外部支持和依赖的需求,不仅仅是指特定的个人,群体或者社会也可以是这一需求的体现。例如,一个人可能将整个社会或某个群体视为自我存在的依据或来源,试图通过群体认同、社交互动或群体归属感来满足自己的情感空缺。
–
正常个体:有清晰的自我意识,与内在自我以及外部环境保持稳定的联系,具备独立的主体性。个体可以自由地与他人互动,但依然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。
共生需求的个体:当个体与自我或环境的联系断裂时,可能感到精神的迷失或飘荡,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同、接纳或依赖来填补这种空虚感。这种依赖在关系中表现为缺乏主体性,个体将自己的内在需求转嫁到他人②身上,通过与他人的连接来替代自己与内在外界的直接联系。
–
自我跟自己连接的判断标准:
内在自己:觉知力:
外在自己:执行力:
觉知力提供了方向和目标,而执行力帮助你实现这些目标。
1.觉察与认知的深度
自我觉察:你是否能清楚地觉察到自己内在的感受、想法、情绪和需求?例如,当你感到焦虑、愤怒或兴奋时,能否准确识别出这些情绪的来源?
内在反思:是否有定期的时间进行自我反思,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动机、行为模式和潜在信念?这种反思帮助你从内心深处理解自己,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行为(为什么会产生这个行为)。
情绪认知:你是否能够意识到并接受自己的情绪,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?在情绪激烈时,是否能够保持冷静,觉察到情绪的波动而非被情绪完全主导?
2. 内外一致性
言行一致:你内心的想法、情感和外在的行为是否一致?例如,你可能认为健康很重要,但是否在行动上通过饮食、运动等习惯去支持这一信念?如果内心想要的一件事与你的行为不符,那么可能表明你与自己的内在连接存在断层。
决策与价值观:你的决策是否基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信念?当面临选择时,你是否会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,还是能够清楚地根据自己的内在指引做出决策?
行动反馈:你是否能够在面对外部挑战或情绪波动时,采取行动来保持自我稳定和内心的平和?例如,当工作压力增加时,你能否找到有效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状态,而不是忽视这些内心信号?
3. 需求的识别与满足
内在需求觉察:你是否能清楚地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、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?例如,你是否知道自己在某个时刻需要安静独处、与他人建立深度联系,或是需要更多的挑战?
需求满足:你是否采取具体行动来满足这些内在需求,而不是压抑或忽视它们?例如,感到孤独时,你是否主动去寻求社交或情感支持?或者,感到疲惫时,你是否给自己足够的休息时间?
平衡外部与内在需求:在追求外部目标(如事业、财务、关系)时,是否考虑到这些目标是否与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保持一致?例如,职业成就是否为你带来了真正的满足,还是只是一种外部评价的结果?
4. 情绪管理与自我调节
情绪调节能力:你是否能够在情绪波动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?例如,当你感到愤怒时,是否可以通过深呼吸、冥想或运动来平复情绪,而不是冲动行事?
情绪的非反应性:当遇到压力、冲突或挑战时,你能否保持内心的稳定,而不是完全被情绪所牵引?例如,在遭遇批评时,是否能从容应对,而不是反应过度?
自我宽容与接纳:你是否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,并从中学习和成长?例如,当你犯错时,是否能宽容自己,并从中汲取教训,而不是自责或否定自己?
5. 自我接纳与自我价值感
自我接纳:你是否能够接受自己所有的部分,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?这种接纳不意味着放弃改变,而是能够在自我改进的同时,欣赏自己目前的状态。
自我价值感:你是否能够在没有外界认同的情况下,保持对自己价值的认知?例如,不依赖他人对你成就的评价,仍然能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。
成长心态:你是否持有成长心态,即看到每一次挑战、失败或困难都是自我成长的机会?例如,面对失败时,是否能够从中汲取教训,而不是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或沮丧?
6. 行动的主动性与执行力
自我驱动:你是否能够主动去设定并追求自己的目标,而不依赖外部动机或压力?例如,是否能自发地去学习新技能,改善个人习惯,或是主动追求自我提升?
执行力:你是否能够把内在的想法、情感和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?例如,设定健康的生活目标后,是否能够坚持每日锻炼、调整饮食等?
持久性与一致性: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,是否能够保持持久性?例如,即使在面对挫折时,是否依然能坚持自己的长期目标,而不是因短期困难而放弃?
7. 与他人的关系
关系中的平衡:你是否能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,并确保自己的需求得到尊重?例如,在亲密关系中,是否能够保持个人的空间和独立性,同时与他人建立亲密连接?
界限感:你是否能够在需要时设立清晰的界限,以保护自己的情感和心理健康?例如,当你感到被侵犯或不被尊重时,是否能够果断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维护自己的立场?
–
摆脱共生关系的方法:
回归自我本位
摆脱共生关系的关键在于回归自我,即重新与内在自我建立起稳定的连接。通过持续的内观和自我觉察,个体能够重新理解自己的需求、欲望和情感,逐步摆脱对他人过度依赖的状态。这是一个从依赖性关系转向自我独立的过程。
内外需求的充分满足
个体需要在能力范畴内,充分满足自己内外部的需求。具体而言,这包括通过技能、知识、情感和社交的能力,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与外部需求。个体要通过自我提升和自我关照来增强自身的能量,逐渐不再依赖外界的认同来定义自我价值。
善待自我
在这一过程中,学会善待自己是至关重要的。只有当个体学会尊重、关心并珍惜自己时,才能真正摆脱对外界的依赖。这种自我关照与善待是从内心生发的爱,能够为个体建立强大的内在力量,帮助其在关系中保持主体性。
重建稳固的自我链接
通过内观和自我提升,个体能够重新建立起与自我和环境的稳定链接,确保内外的需求得到平衡和满足。这个过程帮助个体在关系中保持独立,增强自我认同感,不再轻易丧失主体性。
培育独立精神关系
一旦个体成功摆脱共生关系中的依赖性,就能够培育独立精神的关系。这不仅体现在与他人的互动中,也体现为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,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作出决策并承担后果,保持独立性和自信。
好全面
客体位置迈向主体位置,分离恐惧是关键
从客体到主体,难在接纳表达情绪后,从客体退一步坚守主体时,会面临众多关系断裂恐惧。
因人际关系模式源于于客体,主体转换会使精神层面关系断开。
所有恐惧底层皆为关系断裂恐惧,多样表象下本质归一,如不同情境恐惧,根源皆为分离。
应对策略
借表达书写倾诉疏导,接纳并放下恐惧,允许害怕并存,视其与人生并行,可能会多次循环,持续应对,逐渐站稳主体位,克服因恐惧退回客体位的心理。
位置转变应缓行,慢节奏可减情绪冲击及生活干扰,助平稳适应新状态,降低因急变引发的不适与焦虑。
找专业身事支持,有需要可以找我